最近看到社交媒体上超多那种“请30/40岁的人给20岁的年轻人一个建议”话题,我看了很多,心有所感,就写一个碎碎念

作为一个听了很久建议的人
我的建议是不要听任何建议…
昨天刷短视频又刷到一个"给20岁年轻人的十条人生建议",看着那些整齐排列的小红点,我莫名其妙想起了十几年前的自己(那时候我也是个爱收集人生箴言的少年,笔记本里抄满了各种"成功秘籍")。
现在回想起来,那些建议没有一条真正帮到我(说起来还挺打脸的,因为我现在也在写建议给别人看)。
最好的建议就是不要听建议
这听起来很矛盾,但我想通过一个具体的例子来说明这个观点。
我有个朋友小张,大学毕业那年正好是2019年。当时所有人都在给他建议:父母说考公务员稳定(毕竟他们那代人经历过下岗潮,觉得铁饭碗最安全),学长说去大厂做程序员有前途(彼时互联网还在疯狂扩张),室友说创业是趋势(各种成功学大师正在讲台上挥舞着拳头)。
小张像个陀螺一样被这些建议转得晕头转向。最终他选择了看起来最"正确"的路径——去了一家知名互联网公司做前端开发(因为大家都说这个有前景)。
结果呢?2022年互联网行业开始大裁员,他成了其中一员。更要命的是,在公司的三年里,他发现自己其实并不喜欢编程(每天对着屏幕写代码让他感到窒息),但已经来不及了(转行的机会成本太高了)。

这就是听建议的陷阱——别人的成功路径背后,有着你看不见的时代红利、个人天赋和运气成分。
你永远不能踏进同一条河流
赫拉克利特这句话用在人生建议上特别合适。那些给你建议的人,他们的成功往往是特定时代、特定环境下的产物。
就拿"去大厂"这个建议来说。2015年的时候,进BAT确实是个明智选择,那时候移动互联网刚刚起飞,人才缺口巨大,待遇优厚,股权升值空间巨大。但2023年的年轻人如果还按这个路径走,就可能撞得头破血流(现在大厂都在"降本增效",新人很难有当年那种发展机会)。
环境变了,游戏规则变了,但很多过来人还在用十年前的经验指导今天的年轻人(就像我爸到现在还觉得银行是最好的工作单位一样)。这就像用诺基亚时代的商业逻辑去分析iPhone一样,完全错位。
真正需要培养的是"路感"
那20岁的年轻人到底应该怎么办?我觉得最重要的不是找到"正确答案",而是培养"路感"——也就是快速试错、快速调整的能力(就像开车一样,重要的不是记住每条路的名字,而是学会看导航和变道)。
还是说小张的故事。被裁员之后,他没有继续在技术路上死磕,而是开始认真审视自己。他发现自己其实很享受和人打交道的过程(在公司的时候,他最开心的事就是给新同事做培训),于是转行做了企业培训师。
现在的他过得挺好,收入虽然没有大厂那么高,但工作内容让他感到充实(每次看到学员有进步,他都特别有成就感)。更重要的是,他学会了一个技能——快速识别什么适合自己,什么不适合。

这种"路感"比任何具体的建议都重要。因为世界变化太快了,今天的最佳实践可能明天就过时了,但识别和调整的能力却是永远有用的(就像学会游泳比记住每个泳池的深度更有用)。
如何培养这种"路感"

具体怎么做?我觉得有几个可操作的方法。
多试错,但要聪明地试错。不是盲目地换工作换专业,而是在现有条件下多做一些小实验。比如你不确定自己适不适合销售,可以先在网上卖点闲置物品,感受一下和客户沟通的过程(反正损失也就是几十块钱的快递费);你想知道自己有没有写作天赋,可以先开个公众号写写看(现在开号又不要钱)。
关注自己的内在反馈,而不是外在评价。什么事情让你感到时间过得很快?什么事情让你愿意主动深入了解?什么事情即使遇到困难你也不想放弃(这种感觉很神奇,就像玩游戏遇到难关也要过去一样)?这些内在信号比别人的夸奖更可靠。
保持开放,但要有主见。听取建议没问题,但要有自己的判断标准。那些建议背后的逻辑是什么?在当前环境下还成立吗?对我的具体情况适用吗(毕竟每个人的家庭背景、性格特点、资源条件都不一样)?

20岁最大的优势就是试错成本低。别被那些"人生规划"给绑架了,也别因为一时找不到方向而焦虑(我当年也迷茫得要命,现在回头看那些弯路其实都有价值)。你面前确实是个开放世界地图,而且这个地图还在实时更新。最重要的是学会看地图的能力,而不是死记硬背某条具体的路线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