最近我观察到一个有趣的现象:创业者们总喜欢走极端。

一类人信奉"憋大招",觉得产品不完美不能见人。花半年时间闭门造车,把每个细节打磨到极致,结果上线后发现根本没人用。

另一类人陷入"空想循环",天天开会讨论产品该做成什么样。今天觉得应该做社交,明天觉得要加游戏化,后天又想做AI。几个月过去了,PPT做了几十版,代码一行没写。

看起来是两个极端,但本质上是同一个问题:都在逃避验证。

前者用"打磨完美"当借口,后者用"还没想清楚"当挡箭牌。结果都一样——等你终于"准备好"的时候,市场已经不等你了。

但今天我不是来批评你的。我想聊聊一个更底层的问题:

为什么大家都建议"先做demo快速验证",但你就是做不到?

因为你误解了demo的意义

大部分人觉得demo的价值是“快”——快速上线,快速拿反馈,快速迭代。

听起来很有道理对吧?但问题来了:

当你把重点放在“快”上时,你就会不由自主地降低标准。

你会想:“这个UI先凑合着用吧,反正是demo”、“这个功能暂时不做了,等二期再说”。然后你拿着一个粗糙的东西去找用户,用户看了一眼就走了。

你安慰自己:“没事,这只是demo,等我做完美了再来”。

但真相是:用户不在乎你是demo还是正式版,他们在乎的是“这东西能不能解决我的问题”。

这就是为什么很多人做demo没用——你拿着一个自己都不好意思给别人看的东西,去验证一个本就不确定的假设,最后得到的反馈既不是“用户不需要这个”,也不是“用户喜欢这个”,而是“你这个太烂了我看不下去”。

所以我要给demo重新定义:

Demo的本质不是“快”,而是“用最小成本暴露你的致命假设”。

什么意思?

创业早期,你其实是在为几个关键假设下注:“用户有这个需求”、“用户愿意为此付费”、“用户会每天打开”。这些假设哪怕有一个错了,你的产品就死了。

Demo的作用就是尽快让这些致命假设暴露出来——让市场告诉你哪个假设是错的,而不是等你花了半年把产品做完美了,才发现方向错了。

我们来看一组比较扫兴的数据:

每天有10万个产品上架,但能活过3个月并且有营收的只有一成不到。

为什么死?两个主要原因。第一个是没有流量,酒香也怕巷子深,你的产品根本没人知道。第二个是方向错了,你想服务A,给的却是面向B的解决方案。

第一个问题是运营问题,可以花钱解决。但第二个问题是方向性错误,你花再多钱也没用。

而憋大招和空想这两种极端,本质上都在拖延验证方向性错误的时间。

你越晚发现方向错了,沉没成本就越高。

为什么方向错误比产品不完美更致命?

让我用一个比喻来解释。

产品完美度是线性成本,方向错误是归零成本。

什么意思?

假设你做一个产品,从60分到80分可能需要2个月,80分到90分需要4个月,90分到95分需要8个月。

这是线性递增的成本。你每多投入一些,产品就好一些。

但方向错误不一样。

你花了6个月做了一个90分的产品,结果发现用户根本不需要。你的这半年时间、精力、钱,全部归零。

更残酷的是,你的产品越好,沉没成本就越高

为什么?

因为当你花了6个月把产品打磨得很精美时,你会对它产生感情。你会觉得这么好的产品,用户不可能不喜欢。

然后当市场给你负面反馈时,你不会立刻调整方向,而是开始找借口。你会说用户还不够多再推广一下,用户还没理解产品价值需要教育,可能是运营策略问题不是产品问题。

你会继续投入时间和钱,试图证明自己是对的。等你终于接受方向错了这个事实时,可能已经过去一年了。

所以Demo的价值不是省时间,而是用10%的成本发现100%的致命问题。

你用2周时间做一个粗糙但能验证核心假设的demo,如果发现方向错了,你只损失了2周。

但如果你花了6个月做了一个精美的产品才发现方向错了,你损失的是6个月加上你对这个产品的执念。

这就是接下来要讲的。

什么是致命假设?

简单来说,致命假设就是那些如果错了你的产品就死了的假设

比如用户有这个需求,用户愿意为此付费,用户会每天打开,用户会把这个分享给朋友。

这些假设听起来很基础对吧?但大部分创业失败,就是因为这些基础假设错了。

现在问题来了:你怎么知道自己的假设是对还是错?

我给你一个简单粗暴但很有效的判断标准:

你是不是这个需求的核心用户?

更具体一点:

你每年在这个需求上花费超过几百块加几十小时吗?

如果答案是是,那么恭喜你,你的大部分致命假设都是可靠的。你可以直接开始精雕产品,做一个让自己满意的版本。

但如果答案是不是,那么抱歉,你得先做demo验证

为什么这个标准有效?

因为当你是核心用户时,你对这个需求的理解是亲身经历过的痛,而不是“道听途说”或“看新闻得来的”。

你知道:

  • 用户真正的痛点是什么(而不是你想象的痛点)
  • 用户愿意为什么付费(因为你自己付过)
  • 用户会在什么场景下使用(因为你自己用过)

但如果你不是核心用户,你的所有判断都是基于想象和推测

你会觉得:

  • “应该有人需要吧?”(但其实不确定)
  • “用户应该会付费吧?”(但没有亲身验证)
  • “这个功能应该很有用吧?”(但从未使用过)

这就是为什么你会陷入空想循环——你没有亲身经历过这个需求,所以你不知道什么是对的。

你越想闭门造车,不如快速做demo让市场教育你。

但这里有一个重要例外

即使你是核心用户,如果你的产品涉及“双边市场”或“网络效应”,你还是要先demo验证。

什么是双边市场?

比如你做一个“设计师接单平台”。你是设计师,你知道设计师的痛点。但你的平台还需要客户来使用,而你不是客户。

这种情况下,你对“设计师需求”的判断是准的,但对“客户是否愿意来这个平台”的判断是不确定的

所以你还是需要demo验证:“供需是否匹配”。

总结一下:

你是核心用户 + 单边需求 = 可以直接精雕

你不是核心用户 / 双边市场 = 必须先demo验证

如何设计一个“暴露假设”的demo?

现在你知道了“致命假设”是什么,也知道了什么时候需要demo验证。

但具体该怎么做?

说实话,大部分人做的不是“暴露假设的demo”,而是“缩减版的完整产品”。

什么意思?

他们会想:“我要做一个在线教育平台,那我先做个简单的版本,包含视频播放+用户注册+课程列表”。

听起来很合理对吗?但问题是:

你花了2周做出这个“简单版本”,但它什么假设也没验证。

用户不用,你不知道是因为:

  • 他们不需要在线教育?
  • 他们不喜欢你的授课风格?
  • 他们不愿意为此付费?
  • 还是他们根本找不到你的平台?

你什么都没学到,只是浪费了2周时间。

正确的做法是:不要做“简化版产品”,而要做“最小致命假设验证器”。

我给你一个三步法:

第1步:列出你的所有关键假设

拿出一张纸,把你的产品能成功的所有假设写下来。

以在线教育平台为例:用户有学习这个技能的需求,用户愿意为此付费,用户喜欢这种授课方式(视频或直播或文字),用户能坚持学完不会中途放弃,用户能找到我的平台。

第2步:找到最致命的那个

哪个假设错了,你的产品就彻底没了?

对于在线教育来说,最致命的假设是第1条和第2条

如果用户根本不需要学这个,或者不愿意付费,你的产品就死了。其他都是次要问题。

第3步:设计最小验证方案

你的demo不需要是一个“产品”,只需要能验证那个致命假设。

比如验证用户有学习需求:不需要做平台,直接在小红书或知乎发一篇文章,说我在做一个XXX技能的在线课程,有兴趣的评论留言。如果3天没有足够留言,说明需求不强。

验证用户愿意付费:不需要做支付系统,做一个落地页加微信支付二维码,写上预售价199元现在99元,花100块投放广告看有没有人真的扫码付款。

验证用户喜欢这种授课方式:不需要做平台,录一节试听课放在B站或小红书,看完播率和评论反馈。

看到了吗?这些demo根本不是产品,但它们能精准验证你的致命假设。

我再给你两个真实场景:

场景1:技术大牛想做企业协作工具

他听朋友抱怨公司工具难用,决定做一个更好的。但他自己不HR也不管团队,没买过协作工具。

按我的框架:他不是核心用户,致命假设是企业愿意为此付费加上IT决策流程能接受新工具。

最小demo:不需要写代码,做一个Figma原型,找5个初创公司的CEO或CTO问如果有这么一个工具你们愿意每年付XXX元吗,如果5个人里有超过3个说愿意再开始写代码。

场景2:设计师想做接单平台

她是自由设计师,每年被平台抽佣3000元加上花150小时扯皮。她决定做一个对设计师友好的平台。

按我的框架:她是核心用户,但这是双边市场还需要客户。

最小demo:不需要做平台,在小红书或即刻发帖说我是设计师可以接XXX类型的单价格低于平台20%有需求的私信,如果1周内有6个真实询问说明供需匹配再做平台。

你看,这才是真正的暴露假设。用最小成本验证最致命的假设。

什么时候该精雕?

看到这里,你可能会有个疑问:“那我到底什么时候才能开始精雕产品?”

我给你几个明确的信号:

1. 你是核心用户 + 单边需求

你每年在这个需求上花费超过500元+100小时,且产品不涉及双边市场。

这种情况下,你可以直接开始精雕产品。因为你就是目标用户,做一个让自己满意的版本,就是最好的demo。

2. 致命假设已被验证

你已经做了demo,并且验证了:

  • 用户确实有这个需求
  • 用户愿意为此付费
  • 你找到了获客渠道

这时候你就可以开始精雕产品了。因为方向已经验证清楚了,接下来就是把产品做好的事情。

3. 你有足够资源扣试错成本

坦白说,如果你有钱有时间,能扣得1年的试错成本,那你确实可以直接精雕产品。

但请注意:这不是最优解,只是你“打得起”。

4. 行业特性要求

如果你做的是医疗、金融、教育等需要资质认证的行业,或者你的产品必须达到一定完成度才能上线,那你确实需要先精雕。

但即使这样,你也应该在正式开发之前,用其他方式验证核心假设(比如问卷调研、原型测试等)。


但对于大多数创业者来说,真相是:

你不是核心用户,也没有验证致命假设,更没有足够资源撑一年。

这种情况下,你应该先做demo验证,而不是一上来就精雕产品

因为在方向不确定的情况下,你的产品越好,方向错误的代价就越高

最后想说的

写到这里,我知道你可能还有点不确定。

你会想:“我好像明白了,但具体到我自己的项目,我该怎么判断?”

这很正常。因为每个项目都不一样,没有一个万能公式。

但有一个核心原则你可以记住:

在方向不确定的情况下,尽快让你的假设暴露在市场面前。

不要等产品完美。不要等想清楚所有细节。

用最小的成本,做一个能验证核心假设的东西,然后看市场的反应。

市场的反馈比你的想象更真实。

而且说句真心话,大部分创业失败不是因为产品不够好,而是因为方向错了。

你越晚发现这个,损失就越大。


我知道你现在可能还有很多具体问题:

  • “我怎么知道我是不是核心用户?”
  • “我的假设到底是单边还是多边?”
  • “我如何2周内做出可验证的最小demo?”

我把这些问题整理成了一个「3步自查清单」,帮你快速判断自己的项目到底该做demo还是精雕。

关注我,私信回复“致命假设”,免费领取清单。

最后说一句:

你的时间和精力是有限的,不要浪费在错误的方向上。

先验证方向,再打磨完美。

祝你找到属于自己的那条路。

别急着做Demo了,99%的人都理解错了