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产品经验】参加哥飞黑客松的观察:技术人出海的几个常见卡点
昨天我作为受邀嘉宾和评委参加了哥飞的线下黑客松,现场500多人,技术背景占80%以上。大家聚在一起的目的很明确:想要出海赚美元。但一天下来,我发现了一个很有意思的现象。

一个残酷的数据对比
先说一组数据(现场举手抽查):
- 500多人参加
- 70%的人已经做出了产品并上线
- 但赚到超过100美元的只有10个左右
这个对比很说明问题。大部分人并不是没有执行力,产品也确实做出来了,但为什么最后能赚到钱的这么少?
技术人的经典困惑
现场交流下来,我发现技术同学的问题非常集中,几乎每个人都在问类似的问题。
"需求从哪里找?"
这是我听到频率最高的问题。几乎每个技术同学都会问这个,然后紧接着就是:"如果是别人已经做了的需求,是否还要投入去做?"
这个问题背后其实反映了技术人的一个思维习惯:希望找到一个"完美"的、没人做过的需求。但现实是,大部分赚钱的产品都不是全新的idea,而是对已有需求的更好解决方案。
技术完美主义的陷阱
现场有好几个同学都提到了这个问题:有技术完美洁癖,4个月都没办法做出一个产品。
他们的顾虑链条是这样的:
- 找不到需求
- 找到需求了,又不知道流量够不够赚钱
- 做出来网站了,不知道如何宣传
- 宣传方法好像没有太多数据支撑
- 每天就3-4个浏览量,挺打击人的
每一个环节都让他们停下来思考很久,结果就是一直在思考,很少在行动。
数据驱动的困扰
技术人习惯用数据说话,这本来是优势,但在出海初期反而成了包袱。
"流量够不够赚钱"这个问题,其实在你没有真正推广之前,是很难准确预测的。但很多技术同学就是想要先搞清楚这个问题,才敢开始做。
网站上线后,看到每天只有3-4个浏览量,就开始怀疑自己的判断,怀疑产品的价值。但其实这个阶段的数据波动是非常正常的,关键是要坚持优化和推广。
另一个极端:AI万能论
有趣的是,现场也有一些产品和运营背景的同学,他们的问题恰好相反。
典型问题是:"是不是只要我用了AI编程就可以立刻马上赚大钱了,但是我找不到技术实施方法怎么办?"
这反映了对AI工具能力的过度乐观。AI确实能够帮助降低技术门槛,但商业成功需要的远不止技术实现。
观察与思考
一天下来,我最大的感受是:大家都有很多理由"阻碍自己执行"。
技术人的优势其实很明显:
- 能够快速实现想法
- 对产品质量有追求
- 逻辑思维能力强
但这些优势被自己的思维模式限制了:
- 过度追求完美,不敢开始
- 习惯全盘规划,缺乏小步快跑的意识
- 对不确定性的容忍度较低
反观那10个赚到钱的同学,他们的共同特点是:先做出来,然后在过程中不断调整。需求不完美没关系,流量不够先想办法增加,推广效果不好就换个方法试试。
那些赚到钱的10个人做对了什么?
我特意和几个已经月入几百美元的同学聊了聊,发现他们有一些共同的做法:
1. 从身边的小痛点开始
一个做Chrome插件的同学说:"我就是自己提交外链时觉得麻烦,想能不能简化一下操作。结果做出来发现很多人都有这个需求。"
他没有做大而全的市场调研,就是解决了自己的一个小问题,结果现在月入800美元。
2. 先上线,再优化
另一个做工具网站的同学分享:"我的第一版功能少得可怜,界面也很丑,但我就是先发布了。然后根据用户反馈一点点改进。目前有20多个用户发邮件给我反馈,让我优化。并且赚到了第一个100美金。"
这和那些纠结4个月的同学形成了鲜明对比。
3. 把推广当作产品的一部分
这点特别重要。成功的同学都把获客和推广当作产品开发的一部分,而不是等产品做好了再考虑推广。
"我在写代码的同时,就在相关的论坛、社群里分享开发过程,积累第一批种子用户。"
为什么大多数人还在观察?
现场交流下来,我发现很多人其实有能力做出产品,但就是不敢迈出第一步。背后的原因主要是:
1. 对失败的恐惧
技术人习惯了相对确定的世界:代码要么能跑,要么报错。但商业世界充满了不确定性,这让很多技术同学感到不适应。
"万一做出来没人用怎么办?""万一做了几个月白费了怎么办?"
但那些成功的同学和我自己的经验给你们的建议:失败是常态,关键是快速试错,降低试错成本。
2. 完美主义作祟
"这个需求已经有人做了,我要做得更好才有竞争力。" "界面还不够美观,功能还不够完善。"
这种想法没错,但问题是很容易陷入无限优化的循环,永远觉得还不够好。
3. 缺乏商业直觉
技术同学对技术实现很有信心,但对商业判断缺乏直觉。什么样的需求有价值?用户愿意为什么付费?怎么定价?
这些问题确实需要经验积累,但也不是无法学习的。
一些具体的建议
基于这次黑客松的观察,我想给还在犹豫的技术同学几个建议:
1. 降低第一个产品的期望值
不要想着一炮而红,也不要想着第一个产品就月入过万。目标设定为:用最快的速度做出一个能解决小问题的产品,哪怕只赚到第一个10美元。
2. 时间盒限制
给自己设定时间限制,比如2周内必须上线第一版。这样可以避免无限制的优化和纠结。
3. 从模仿开始
不要觉得模仿别人的产品就不够创新。很多成功的产品都是从模仿开始,然后在过程中找到自己的差异化。
4. 记录和分享过程
把开发过程记录下来,分享到相关社区。这既是推广,也是积累第一批种子用户的好方法。
下一步
这次黑客松让我意识到,技术人出海最需要的可能不是更多的技术教程,而是一套更适合技术思维的方法论:如何在不确定性中快速验证想法,如何用最小的成本获得市场反馈。
下一篇,我想具体聊聊需求发现的几个方法,都是那些成功同学在用的,而且相对容易上手。毕竟,找到一个好的需求,比完美的技术实现更重要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