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产品系列-竞品分析(2/6)】什么时候需要做竞品分析?4个场景告诉你答案
上一篇文章我们了解了竞品分析是什么,但很多人还是会困惑:我知道竞品分析很重要,但具体什么时候需要做呢?是不是任何时候都要分析竞品?
其实,不同的情况下,做竞品分析的目的和方法都不一样。今天我们就来聊聊4个最常见的场景,看看什么时候你最需要竞品分析这个"武器"。
场景一:空白市场 - 我的用户在哪里?
什么是空白市场?
想象你发明了一个全新的产品,比如第一台智能手机、第一个网上购物平台。市场上还没有直接的竞争对手,用户也不知道自己需要这样的产品。
这时候最大的挑战不是竞争,而是教育市场和找到你的第一批用户。
竞品分析的目标:找到增量用户
在空白市场,你需要通过竞品分析回答一个核心问题:我的用户现在在用什么产品来解决类似的问题?
比如:
- 在外卖App出现之前,人们怎么解决吃饭问题?(自己做饭、去餐厅、叫餐厅送餐)
- 在打车App出现之前,人们怎么出行?(公交、地铁、出租车、私家车)
- 在短视频App出现之前,人们怎么娱乐?(电视、电影、长视频网站)
经典案例:从来往到钉钉的转变
阿里巴巴的"来往"是一个很好的例子:
来往的失败:
- 2013年,阿里推出来往,想要挑战微信
- 马云亲自站台,员工必须使用
- 但用户很难从微信迁移过来,因为微信已经有了强大的社交网络
钉钉的成功:
- 来往团队转换思路,不再正面竞争个人社交
- 通过竞品分析发现:企业内部沟通还是一片空白
- 2014年推出钉钉,专注企业办公场景
- 找到了全新的用户群体和使用场景
graph TD A[来往失败] --> B[重新分析市场] B --> C[发现企业办公空白] C --> D[推出钉钉] D --> E[成功占领市场] B --> B1[个人社交: 微信已垄断] B --> B2[企业办公: 市场空白] B --> B3[视频会议: 需求未满足]
这个场景下的分析重点
- 用户现在的解决方案是什么?
- 这些方案有什么不便之处?
- 什么样的用户最容易接受新产品?
- 如何从现有产品"抢"用户?
场景二:成长期市场 - 如何做出差异化?
什么是成长期市场?
市场已经被验证,有了几个主要玩家,但还没有形成绝对的垄断。大家都在快速发展,相互学习,相互竞争。
典型的例子:外卖市场的美团vs饿了么、共享单车的ofo vs摩拜、新能源汽车的特斯拉vs比亚迪vs蔚来。
竞品分析的目标:互相借鉴,寻找突破口
在这个阶段,竞品分析的重点是:学习别人的优点,找到自己的差异化空间。
经典案例:共享单车的功能迭代
还记得2016-2017年的共享单车大战吗?那是一个典型的成长期市场竞争:
ofo的机械锁 → 智能锁:
- 最初ofo用机械锁,成本低但用户体验差
- 看到摩拜的智能锁受到用户欢迎
- 迅速学习并改进,推出智能锁版本
摩拜的重单车 → 轻便版:
- 最初摩拜单车很重,结实但不好骑
- 看到ofo轻便单车的优势
- 推出轻便版本,平衡耐用性和体验
功能军备竞赛:
- 免押金:一家推出,其他家跟进
- 红包车:用游戏化方式吸引用户
- 多样化车型:满足不同场景需求
graph LR A[ofo机械锁] --> B[学习摩拜] B --> C[推出智能锁] D[摩拜重单车] --> E[学习ofo] E --> F[推出轻便版] G[市场竞争] --> H[相互学习] H --> I[功能升级] I --> J[用户体验提升]
这个场景下的分析重点
- 竞品最近推出了什么新功能?
- 用户对这些功能的反应如何?
- 我们可以做得更好的地方在哪里?
- 如何在学习的基础上创新?
场景三:成熟市场 - 挑战者如何入局?
什么是成熟市场?
市场格局基本稳定,有一个或几个占据主导地位的产品。用户习惯已经形成,新进入者面临巨大挑战。
典型例子:搜索引擎的谷歌/百度、社交软件的微信/QQ、电商平台的淘宝/京东。
竞品分析的目标:找到突破口,避免正面竞争
在成熟市场,新产品如果选择正面硬刚,基本上是以卵击石。聪明的做法是通过竞品分析找到差异化的突破口。
经典案例:瑞幸咖啡 vs 星巴克
在瑞幸出现之前,星巴克在中国高端咖啡市场几乎是垄断地位。瑞幸是怎么做的?
星巴克的优势:
- 品牌知名度高
- 第三空间体验
- 产品品质稳定
- 店面覆盖广
星巴克的"弱点":
- 价格偏高(30-40元一杯)
- 排队时间长
- 外带不方便
- 下沉市场覆盖不足
瑞幸的差异化策略:
- 价格优势:大量补贴,十几元一杯
- 便利性:重点布局外带和外卖
- 数字化:App下单,减少排队
- 密集开店:覆盖办公楼和社区
graph TD A[成熟市场: 星巴克垄断] --> B[分析星巴克弱点] B --> C[价格高] B --> D[排队长] B --> E[外带不便] C --> F[瑞幸: 低价策略] D --> G[瑞幸: App预约] E --> H[瑞幸: 专注外带] F --> I[成功入局] G --> I H --> I
另一个例子:挑战微信的产品们
2019年初,三款社交产品同时挑战微信:
- 马桶MT:主打匿名社交
- 多闪:主打视频社交
- 聊天宝:主打赚钱社交
它们都试图避开微信的强项(熟人社交网络),在细分领域寻找机会。虽然最终都没有成功,但策略思路是对的。
这个场景下的分析重点
- 行业老大的核心优势是什么?
- 它有哪些做得不够好的地方?
- 什么样的用户群体还没被很好地服务?
- 我们可以在哪个细分领域建立优势?
场景四:新人练习 - 如何提高产品意识?
为什么新人需要做竞品分析?
如果你是应届毕业生或者想转行做产品,最大的问题是缺乏实际项目经验。招聘方最担心的也是你没有产品sense,不懂用户需求。
竞品分析就是最好的练习方式,它可以帮助你:
- 培养产品思维
- 了解行业现状
- 积累分析经验
- 丰富简历内容
竞品分析的目标:展示产品思维和学习能力
对于新人来说,竞品分析报告不仅是学习工具,更是求职武器。
简历对比:
普通简历:
- 个人信息
- 教育背景
- 学生活动经历
- 自我评价
加分简历:
- 个人信息
- 教育背景
- 学生活动经历
- 产品体验报告
- 竞品分析报告
- 自我评价
新人如何选择分析对象?
建议从这几个角度选择:
- 选择你熟悉的产品:微信、支付宝、抖音、美团等
- 选择你想入职的公司产品:比如想去字节跳动,就分析抖音、今日头条
- 选择有争议的产品功能:比如微信的"拍一拍"、淘宝的"淘宝逛逛"
新人分析的重点
- 功能层面:这个功能解决了什么问题?
- 体验层面:用起来方便吗?有什么不足?
- 商业层面:为什么要做这个功能?对公司有什么价值?
- 改进建议:如果是你,会怎么优化?
如何选择合适的分析时机?
看完这4个场景,你可能会问:我怎么知道自己处在哪个阶段?
这里有一个简单的判断框架:
给你的行动建议
无论你处在哪个场景,都可以从现在开始练习:
如果你是新人
- 选择一个你常用的App
- 找到它的2-3个直接竞品
- 对比核心功能和用户体验
- 写一份简单的分析报告
如果你在做产品
- 定期关注竞品动态(建议每月一次)
- 重点分析竞品的新功能和用户反馈
- 思考对自己产品的启发
- 及时调整产品策略
如果你在创业
- 深度研究目标用户现在的解决方案
- 找到现有方案的痛点
- 验证你的产品是否能更好地解决问题
- 持续跟踪市场变化
小结
竞品分析不是为了分析而分析,而是要解决具体的业务问题。不同的市场阶段和个人情况,需要不同的分析重点:
- 空白市场:重点找用户来源
- 成长期市场:重点学习和差异化
- 成熟市场:重点找突破口
- 新人练习:重点培养产品思维
记住,最好的竞品分析不是照搬照抄,而是在理解的基础上创新。就像马云说的:"学习竞争对手,但永远不要模仿竞争对手。"
下一篇文章,我们将详细讲解竞品分析的5步工作法,教你如何从一个模糊的想法开始,一步步完成一份专业的竞品分析报告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