昨天看到一个做独立开发的朋友又在抱怨,说模板买了一大堆,改了改就上线,结果一个月过去了,收入还是0。(这已经是我听到的第无数个类似的故事了)

我想起前段时间在小红书上随手写了个笔记,就是讨论"为什么2025年了PDF转Word的网站还能赚钱"这么个简单话题。结果300多条评论炸了锅,全是真实用户在吐槽Adobe太贵、WPS转换效果差、在线工具要么收费要么不好用。(我当时就想,这不就是活生生的需求调研吗?)
这件事让我突然意识到一个问题:现在AI编程时代,大家都在疯狂买模板,以为技术门槛降低了,赚钱就容易了。但实际上,真正的门槛根本不在代码,而在需求发现。
你看那些PDF转换网站,技术含量其实不高,就是调用个API,套个简单模板,但为什么还能月入几千甚至几万美元?因为需求真实存在,而且痛点足够深。
我仔细分析了那300多条评论,发现了至少10个细分需求:有人要批量转换(现有工具慢),有人要保持格式(转完乱套了),有人要中文识别准确(老外的工具对中文支持差),还有人专门处理扫描件、手写文档、表格转换...(每一个都是可以单独做个垂直网站的方向)
这就是核心洞察:在AI降低技术门槛的时代,最稀缺的不是代码能力,而是需求捕捉能力。
再说个更具体的例子。我有个朋友是做教育培训的,平时总听学员抱怨各种问题。有一次他随口提到,很多学员想要个工具能把课程视频自动生成笔记大纲。(我一听就觉得这是个需求)他说现有的AI工具要么太贵,要么效果不好,要么操作复杂。
然后我们就花了一个周末,用现成的AI模型API,套了个简单的前端模板,做了个专门针对教育视频的笔记生成工具。界面简陋得要死,功能也很单一,就是上传视频,自动生成大纲和要点。(连我这种半吊子都能搞定)
结果上线第一个月就收到了80多美元,全是他学员群里的人付费使用。为什么?因为这个需求太真实了,痛点太明确了,而且我们就在这个圈子里,知道用户真正要什么。
这让我想到雷军许愿池那种地方,简直就是需求宝库。随便翻翻,都是用户的真实痛点:有人要个简单的记账工具但现有的太复杂,有人要个小工具能快速压缩图片但不想下载软件,有人要个专门给小孩用的计时器但市面上的功能都太多...
(关键是这些需求的表达方式,都是最朴素的语言,没有任何包装,这就是真实用户的声音)
我现在的判断是:想要赚到第一个100美元,核心就是在你最熟悉的领域里找需求。为什么要熟悉的领域?因为你能理解那些需求的真实程度,能判断用户愿意为解决这个问题付多少钱,也知道现有方案的不足在哪里。
比如你是做设计的,就去设计师聚集的地方听抱怨;你是做运营的,就关注运营人员的工具痛点;你是学生,就看看同学们日常有什么重复性的烦恼。(不要想着做个通用工具服务所有人,那是大公司的事情)
具体怎么操作?我的建议是这样:
选定一个你熟悉的领域,然后去这个领域的社区、群组、论坛里潜水,专门收集抱怨和需求。不要急着动手,先收集一个月。(我一般都是开个文档,每天记录几条)把所有需求记录下来,然后看哪些是重复出现的,哪些是用户愿意付费解决的。
接下来,选择其中一个最小最具体的需求,用现成的AI工具和模板快速验证。不要追求完美,先做个最简化的版本,能解决核心问题就行。(记住,重点是快速验证需求真实性,不是展示你的编程水平)
然后基于用户反馈持续迭代。这个阶段你会发现,用户的真实反馈比你想象的更有价值。他们会告诉你哪些功能是必需的,哪些是多余的,甚至会提出你完全没想到的使用场景。(我那个朋友的工具,后来用户还提出要支持音频转文字,这个需求我们之前根本没想到)
说到底,现在做独立产品,拼的不是代码写得多好,而是对需求理解得多深。
这个时代最大的机会就在这里:技术门槛降低了,但需求理解的门槛反而提高了。因为信息太多,噪音太大,能从海量信息中识别出真实需求的能力,变得格外珍贵。(这就像淘金一样,技术只是你的铲子,真正有价值的是知道在哪里挖)
所以,别再纠结买哪个模板了,去听听你身边的人在抱怨什么吧。
当所有人都在争抢AI编程的红利时,为什么有人已经悄悄赚到了第一个100美元,而更多人却还在模板的海洋里迷失方向?
当所有人都在争抢AI编程的红利时,为什么有人已经悄悄赚到了第一个100美元,而更多人却还在模板的海洋里迷失方向?