昨天看到 @ZHO_ZHO_ZHO 老师的美妆提示词,觉得很有意思,然后就自己动手做了一个agent,然后就有了下面的感悟。

昨天晚上和cc聊到美妆需求的时候,我突然意识到一个挺尴尬的事实:我花了三天时间做了个AI美妆顾问,能够根据肤色推荐粉底色号,能分析脸型给出眼妆建议,甚至还能生成完整的妆容教程(看起来相当专业)。但问题是,当AI告诉我"暖调肌肤适合桃粉色腮红"的时候,我根本不知道这话是对是错(我甚至不知道桃粉色和珊瑚粉有什么区别)。

这就像一个从来不做饭的人开了家餐厅,菜谱写得头头是道,但端上来的菜能不能吃,完全靠运气。

我想起之前看过的一个案例。有个程序员做了个健身APP,功能特别全面:动作示范、训练计划、营养搭配,界面也很精美。但这哥们自己从来不健身,所有内容都是从网上搬运整合的(听起来是不是很熟悉?)。结果呢,APP里推荐的一套"新手入门训练",第一天就让好几个用户练伤了腰。原因很简单:他把几个不同难度的动作组合在一起,完全没考虑过肌肉疲劳和动作衔接的问题。

更要命的是,用户投诉的时候,这个开发者还觉得很冤枉:"我严格按照教程来的啊,而且AI也验证过动作标准性。" 但他不知道的是,动作标准和训练逻辑是完全不同的两回事(这就像知道菜谱和会做菜的区别)。这个案例让我想到,我们独立开发者最大的优势其实不是技术能力(说实话,现在AI工具让技术门槛越来越低),而是对某个领域的深度理解。你知道哪里痛,知道现有解决方案哪里不够好,知道什么样的改进是真正有价值的。

比如我一个朋友,他是个重度播客听众,每天通勤路上要听两小时各种节目。他发现现有的播客APP都有个问题:没法很好地处理不同节目的音量差异,有些录音很小声,有些又特别大声,戴着耳机听的时候经常被突然的音量变化搞得很不舒服(这种体验我也有,确实很烦人)。

于是他做了个简单的音量均衡工具,专门解决这个问题。功能很单一,就是自动检测和调节不同音频的音量。但因为他自己就是重度用户,他知道什么样的调节效果最舒服,知道在什么情况下需要手动微调,知道哪些细节体验是重要的(比如广告音量突然变大这种情况该怎么处理)。结果这个小工具在播客圈里传播得特别快,很多人说终于有人解决了这个痛点。

反观那些"看起来很厉害"的综合性播客平台,功能一大堆,但就是没人关注这种看似微不足道的体验问题。为什么?因为做产品的人可能根本不听播客,或者听得不够深入(他们可能觉得音量问题是小事,但对重度用户来说这就是天大的事)。

回到我的美妆AI这个事儿上。我现在意识到,即使技术上我能让AI生成非常详细的美妆建议,但我缺乏验证这些建议质量的能力。我不知道什么样的粉底真的适合什么肤色,不知道某种眼妆技巧在实际操作中会遇到什么问题,不知道推荐的产品组合是不是真的好用(这些都需要大量的实践经验才能判断)。

更关键的是,我不知道用户真正的痛点在哪里。可能我觉得色号匹配很重要,但实际上初学者最困扰的是怎么让睫毛膏不结块(这个我真的不知道)。可能我在纠结算法的准确性,但用户更需要的是简单直接的步骤指导。

所以我现在的想法是:与其去做那些看起来市场很大但自己不熟悉的领域,不如回到自己最了解的地方找机会(这样至少不会闹笑话)。

我自己是个重度的工具软件用户,每天要用各种效率工具,经常为了找到一个合适的软件折腾半天(这个痛点我太熟悉了)。我知道现在的工具发现和评测内容大多很浅层,缺乏真正的深度使用体验。我知道什么样的功能描述是有用的,什么样的对比是有意义的(什么样的评测是在浪费时间)。

这就是我的领域,我的"专业能力"。在这里,我不需要担心AI给我的建议是否靠谱,因为我自己就能判断。我知道什么样的解决方案是真正有价值的,什么样的产品改进是用户真正需要的(而不是产品经理拍脑袋想出来的需求)。

所以,如果你也在考虑做什么产品,不妨先问问自己:在哪个领域里,你能够判断AI给出的答案是对是错?在哪个领域里,你的痛点就是大部分用户的痛点?从那里开始,可能会更有胜算(至少不会像我一样,做了个连自己都不敢用的产品)。

【碎碎念】当我用AI做了个美妆助手,却不知道它在胡说八道