昨天刷推特的时候又看到一个帖子,一个博主贴了个亚马逊热销榜单,配文"手把手教你如何复制这些爆款产品,日入万刀不是梦"。下面评论区一片膜拜,各种求教程求合作。

我看着那个榜单(美妆类占了大半),心里默默为那些准备入坑的兄弟们点根蜡烛(又一批韭菜要被收割了)。
不是说这种方法完全行不通,而是这里面有个巨大的认知陷阱:看起来简单的东西,往往最难复制。
我想起自己之前负责的一个项目——iPhone屏幕小组件的商业化。说出来你可能不信,产品本身真的很简单,就是让用户在iPhone桌面上放一些好看实用的小工具。4个人的团队,3个月就把产品做出来了,功能完善,用户体验也不错(当时我们还挺得意的,觉得这么简单的需求,怎么之前没人做出来)。
但是要把这个看起来很简单的产品做到ROI 1.4以上,我们花了整整3年时间,烧了老板3千万。
3千万啊!听起来很多对吧?但这钱主要花在哪里了呢?不是技术开发,不是服务器成本,而是在摸索一个最核心的问题:什么样的用户群体愿意为这个产品持续买单,并且愿意推荐给朋友?
这个过程太痛苦了(现在想起来都是泪)。我们试过各种用户画像,从学生党到白领,从宝妈到程序员。做过无数次A/B测试,每个细节都调过:界面颜色、功能布局、定价策略、推广文案...那段时间我做梦都在想用户留存率,醒来第一件事就是看数据看板(家里人都觉得我魔怔了)。
最折磨人的是,数据经常会"欺骗"你。有时候某个策略看起来很有效,用户下载量暴增,但是留存率惨不忍睹;有时候用户很活跃,但就是不愿意付费;还有时候付费用户不少,但推荐率极低,获客成本居高不下(每天都在怀疑人生)。
真正的转折点出现在第二年底。我们发现了一个很有意思的现象:那些会自发在社交媒体上分享自己桌面截图的用户,往往有着共同的特征——他们不仅愿意付费,还特别喜欢向朋友推荐新功能。基于这个洞察,我们重新调整了整个产品策略和运营方向(说白了就是专门服务这群爱秀桌面的用户)。
现在这个项目已经稳定运行4年了,每年能带来1个亿左右的流水。但回过头看,真正有价值的不是那个看起来很简单的产品,而是我们在这个垂直领域积累的深度认知:用户行为模式、付费心理、传播机制...
这就是为什么我看到那些"手把手教你抄袭爆款"的帖子会忍不住摇头的原因(每次看到都想劝人一句:醒醒吧兄弟)。
一个直男工程师,没有任何快消品和美妆经验,看到美妆产品在排行榜上很火,就觉得自己也能复制这个成功(买彩票的中奖率可能都比这个高)。他不知道美妆用户的消费心理,不了解这个行业的供应链特点,不懂得如何与女性用户沟通...这些看不见的门槛,每一个都足以让项目死掉(我见过太多这样的悲剧了)。
而那些在美妆行业沉浸了10多年的从业者,他们对用户需求的理解、对产品趋势的判断、对渠道资源的掌握,这些才是真正的护城河(别人花钱都学不来的那种)。
所以我的建议很简单:深耕你最熟悉、最擅长的领域。
你是程序员?那就关注开发者工具的痛点(你知道哪些地方最让人抓狂)。你做过电商运营?那就深挖某个细分品类的机会(你清楚哪些坑不能踩)。你是宝妈?那就从育儿场景入手(你最懂其他妈妈的焦虑点在哪里)...
毕竟现在是AI时代了,大家真正缺少的是垂直专业领域的经验和解决方案,而不是那些通用的、表面的套路。前几天马斯克不是裁了5000个"通用AI工程师",然后补充了同等数量的"专业领域AI工程师"吗?这个信号已经很明显了(聪明的老板都在这么做)。
垂直领域的深度经验,才是这个时代真正的淘金铲。